Hom???發布時間:2025-07-22 11:19:04
過去幾年國際物流圈熱詞不斷,從紅海繞行、塞港重現,到運價大漲,一批做外貿的朋友頻繁感受到:運價真不是問一下客服就能搞明白的事。
有一段時間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國際海運,表面上是按柜計價,但真到談價格的時候,不同的報價單可能差幾千塊,讓人摸不著頭腦。
那么,海運的費用到底是怎么構成的?為什么有時兩票從深圳到洛杉磯的同規格貨柜,報價能差出整整一個零頭?本文就帶大家一探究竟。
一、海運價格為何如此靈活?
海運價格的靈活,首先來自于其結構的復雜性。與國際快遞那種一口價不同,國際海運的費用是一層一層疊加出來的。
最核心的計價單位是貨柜(即集裝箱),常見的有20尺柜(20GP)和40尺柜(40GP/40HQ)。但即使是同樣的貨柜尺寸,價格也可能因為航線、倉位緊張程度、旺季附加費等變動而千差萬別。
此外,不同船公司之間的定價策略、運價周期(周結、月結、旺季浮動)、甚至港口工人的罷工,都可能影響整體價格。也就是說,海運價格不僅要面子,還要有里子。
二、構成海運費用的主要項目
一票完整的國際海運費用,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:
海運基本費(Ocean Freight)
船公司對貨主收取的運送費用,占總費用的大頭。根據起運港和目的港、艙位類型、出運時點不同有所浮動。
目的港附加費(Destination Charges)
到港后的目的港處理費用,比如碼頭雜費、提柜費、清關操作費等,通常由收貨方承擔。
原產地費用(Origin Charges)
指起運港的裝柜、拖車、報關等成本。有些服務商能會整合為一個本地操作費,但實質上仍包含多個環節。
附加費(Surcharges)
比如燃油附加費(BAF)、旺季附加費(PSS)、低硫燃油附加費(LSF)、緊急情況附加費(EBS)等,這部分費用最具波動性。
文件及服務費用
如出單費、貨運保險、目的地代理手續費、提單修改等費用,一般由具體代理公司收取。
最后還有一個其他費用(如偏港費、轉運費等)若目的港不在主要航線覆蓋范圍內,可能還需額外付偏港附加費或中轉費用。
正是這些項目的不同組合與折算方式,才造成了看似相同,實則不同的報價現象。
三、國際海運如何計價?
除了整柜(FCL)運價外,還有一種是拼柜(LCL)方式,也就是散貨拼箱。拼箱的計價方式相對復雜,通常采用體積重擇高原則。常見公式為:
體積重量換算公式:立方米 × 1000KG/m3
實際計費重量 = 實重與體積重中較高者
比如一票貨物實重為500kg,體積為1.2CBM(立方米),則計費重為1200kg,相當于1.2噸的收費標準。
很多初涉跨境物流的商家更傾向于全包價,但真正懂行的外貿老手更在意費用的細節拆分和報價的邏輯透明。
比如有些服務商可能先低報海運費,再高收目的港雜費,乍一看便宜,最終卻得不償失。
在實際操作中,若能搭配一站式的海運方案供應商,如TakeSend就能在報價初期便清楚了解各項費用明細,從源頭避免后期被砍一刀的情況。
未經泰嘉物流同意 不得轉載